国家绿电交易政策明确后,如本通知规定有与其不符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现代智慧配电网快速发展,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设备海量接入,满足功率双向流动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一是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体系,全面分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系统成本上升问题,保持合理电价水平。
一是凸显了电力系统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政府、高校、产业上下游协同,联合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集中突破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大规模储能等颠覆性技术,合力攻关核心技术装备,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国产电工电气技术装备水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的及时提出,以权威声音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电力系统、以何种主体能源建设电力系统等关键问题,为能源电力行业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传统电力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同质化大容量常规发电机组,具有连续调节和控制能力,采用集中控制模式。二是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研究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引导抽蓄、储能、可中断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
传统电工理论与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面临瓶颈,迫切需要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设备的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在能源供给革命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将以新能源为供应主体,同时深度替代其他行业的化石能源使用,对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保障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网果洛州供电公司所辖六县供电公司已加强值班,玛多县供电公司紧急组织人员对重点线路进行特巡,并在玛多县政府广场设置临时办公点进行供电保障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原创性成果,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根本遵循。出台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可中断负荷电价机制。研究微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三是强化电力系统故障防御体系。
二是强化源网荷储协调发展,保障新能源高效利用。电力电子设备比例不断升高,更宽时间尺度的交互影响加强,出现宽频振荡等新形态稳定问题,电网呈现多失稳模式耦合的复杂特性。
发挥电力电子设备调节快速、可塑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控制资源,通过大范围多资源协同快速紧急控制,增强电网故障的事中防御、事后恢复能力。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将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现代智慧配电网,提升城乡配电网电气化高承载力。
随着电力系统各方面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供应与气象环境相关,具有随机、波动、间歇特性,为电源出力引入高度不确定性。构建运行风险主动防控体系,基于电网全景全频段状态感知,在线评估电网安全态势,通过风险预测、预判、预警和预控,实现安全风险的事前主动防御。适应性方面,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与源、荷、储各环节紧密衔接、协调互动,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并扩展控制资源池,形成较强的灵活调节能力和高度智能的运行控制能力,适应海量异构资源广泛接入并密集交互的应用场景。
电网是连接电能生产与消费的基础平台设施,是电力系统的中枢环节。新型电力系统各方面的变化将更加凸显电网的平台作用,对未来电网的物理形态和技术特征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高度的安全性、开放性、适应性。
促进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依托市场化机制充分挖掘源网荷储各方资源控制调节潜力,实现全业务信息感知、全系统协同控制、全过程在线决策、全时空优化平衡、全方位负荷调度,全面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需求。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目标背景下党中央对电力系统发展作出的最新重大决策。
多领域、多维度推进电能替代,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攻克新型电力系统调度控制难题,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平稳转型与安全优质运行,是时代赋予电力调度的神圣职责与使命,也是电力调度全面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传统电力系统以交流电技术为基础,常规电源通过机械旋转部件带动同步发电机并网,以机电―电磁耦合作用实现同步运行。一是加快开放型智能电网建设,提升新能源承载能力。四是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占据自主创新制高点。传统电工理论与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面临瓶颈,迫切需要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设备的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近期亟需的应用技术包括新能源机组及储能主动支撑构网技术、远距离海上风电及汇集送出技术、双高电力系统仿真评估技术、源网荷储资源协调控制技术等。新能源机组通过静止式电力电子装置并网,依赖锁相环等控制机制实现同步,交流电力系统同步运行机理由物理特性主导转向人为控制算法主导。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全方位变革,会带来一定的转型成本,必然会传导到电力价格中去。电力系统是一个发用电实时平衡系统,随着出力随机波动的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新能源小发期间电力供应不足和大发期间消纳困难的问题将频繁交替出现。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的及时提出,以权威声音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电力系统、以何种主体能源建设电力系统等关键问题,为能源电力行业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电网是电力系统的中枢环节,电网企业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必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当多方面发力,积极服务和支撑能源转型。
新能源单机容量小、数量众多、布点分散、特性多样,电力电子设备采用基于快速切换的离散控制,使得新型电力系统控制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二是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研究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引导抽蓄、储能、可中断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在能源消费革命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将通过电能替代实现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有助于提高用能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和节能型社会。三是推动多能互补与电能替代,服务终端消费电气化。
发挥电网中枢作用,加强多种能源的相互转换、联合控制、互补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能源电力行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的特点,存量系统庞大,转型不能急刹车急转弯,近期应重点挖掘先进成熟技术潜力,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同时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关键基础理论、颠覆性技术攻关,为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做好技术储备。
能源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将更加有力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为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践行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与政府、高校、产业上下游协同,联合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集中突破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大规模储能等颠覆性技术,合力攻关核心技术装备,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国产电工电气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在极热极寒无风、连续阴雨等特殊天气下,新能源对高峰电力平衡支撑有限。
推动建立以节约能源为导向的电价机制,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提效。研究绿证、碳交易机制及其与电力市场的耦合方式,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模式,实现储能和其他电源对支撑新能源发电的辅助服务价值回报,从经济上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同时汇聚各方力量促进新机制、新业态的创新和融合。现代智慧配电网快速发展,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设备海量接入,满足功率双向流动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以并网技术标准为抓手,着力提升新能源机组主动支撑能力。
一是电力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电网》:在技术条件和市场机制研究方面,哪些工作亟待开展?陈国平:化石能源时代的国际能源竞争是资源的竞争,新能源时代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竞争。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力系统仍将以交流同步技术为主导,而随着新能源发电等电力电子静止设备大量替代旋转同步电源,维持交流电网安全稳定的物理基础被不断削弱,功角、频率、电压等传统稳定问题呈恶化趋势。具体而言,在能源供给革命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将以新能源为供应主体,同时深度替代其他行业的化石能源使用,对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保障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能源技术革命方面,新能源发电广泛替代常规电源将深刻改变电力系统技术基础,转型将全面促进电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电、冷、热、气等多种能源相互耦合、灵活转换,负荷呈现明显差异性和互补性,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调节与支撑能力。